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标准介绍:测试方法有哪些?

350次 2024.09.03

    在众多的细菌传播途径中, 纺织品是主要的载体之一, 因其多孔、疏松, 容易吸附各种杂质, 成为繁殖、 寄生细菌的载体, 这些细菌的存在不仅使织物被沾污、 损伤, 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, 影响人类的健康,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 日益重视卫生标准要求, 使抗菌织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。




   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,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,检测设备齐全,数据科学可靠,可出具国家认可的纺织品抗菌测试报告。


   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


   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, 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。


    目前, 国内外纺织品的抗菌标准主要有: ISO20743—2007《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》、 JISL1902: 2008《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》、 AATCC147—2011《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: 平行划线法》、 AATCC100—2004《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》、 FZ/T73023—2006《抗菌针织品》、 GB/T20944—2007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》、GB/T15979—1995《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》 附录 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。


    纺织品抗菌性能:定性测试方法


    (1) 定性测试方法包括 AATCC147—2011《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: 平行划线法》、 日本工业标准 JISL1902: 2008《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》 中的定性试验(抑菌环法) 部分、 FZ/T73023—2006《抗菌针织品》 附录 E 晕圈法、 GB/T20944.1—2007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》。


    (2) 定性测试方法是基于离开纤维进入培养皿的抗菌剂活性,一般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整理, 但不适用于耐洗涤的抗菌整理。 优点是费用低、 操作简单、 时间短, 对于确定样品是否具有抗微生物活性,最为适用。 但抑菌区的宽度不代表抗菌性的强弱, 它与纺织品抗菌剂的扩散性能有关。 扩散性强, 抑菌区宽; 扩散性弱, 抑菌区窄。 从环境与安全的角度来看, 定性分析的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。


    抗菌纺织品的安全性体现在它起到抗菌防护作用的同时, 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,不破坏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。 一般而言, 抗菌剂的活性越广, 对高级物种(包括人类) 的毒性越大。 很多抗菌织物(如内衣、 毛巾、 床上用品等) 会直接接触人体皮肤, 有的还是长时间接触, 因此全面评估这些抗菌微生物纺织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十分重要。 FZ/T73023—2006 中要求抗菌针织品所应用的抗菌物质的溶出性指标为: 抗菌织物洗涤一次后, 抑菌带宽度 D≤5mm。


    另外, 定性测试结果不能作为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的最终结论,若要确切地了解某种纺织品的抗菌性能, 应该采用定量测试。


    纺织品抗菌性能:定量测试方法


    (1)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吸收法、 转移法、


    转印法以及振荡法。 包括 GB/T15979—1995《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》 附录 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、 AATCC100—2004《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》、 ISO20743—2007《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》、 JISL1902: 2008《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》 中的吸收法和细菌转印法、 FZ/T73023—2006《抗菌针织品》中附录 D 中的吸收法和振荡法、 GB/T20944.2—2007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 2 部分: 吸收法》 和 GB/T20944.3—2007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 3 部分: 振荡法》 等等。


    (2) GB/T15979—1995 主要针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或消毒用品的测试方法。 这类产品使用时间较短, 且对抗菌性能的要求较高,样品只需要与菌液经过短期的接触就可以显示出抗菌效果, 故在测试操作中样品与菌液的接触时间较短。 目前多用于医疗用品的抑菌杀菌测试。


    ISO20743: 2007 根据产品的用途和使用环境, 确定了三种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: 吸收法、 转移法和转印法。 JISL1902: 2008 根据ISO20743: 2007 修订, 定量测试方法包括吸收法和细菌转印法, 此标准中与 ISO20743: 2007 中相同的定量测试方法是一致的。 AATCC100—2004、 ISO20743: 2007 和 JISL1902: 2008 都没有提及抗菌评定基准,


    目前国内极少使用。 FZ/T73023—2006 和 GB/T20944—2007 是国内比较常用的测试标准, 相对其他标准, 这两个标准在试验菌种、 洗涤剂、洗涤方法、 空白对照样及抗菌效果的判定等方面都有详细说明。


    FZ/T73023—2006 中抗菌效果检验方法包括奎因法、 吸收法和振荡法。奎因法参照美国的 QuinnTest 法制定, 是一种比较简易和快速的测试方法, 可用于细菌和部分真菌检测。


    奎因法作为快速测试方法, 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样品的抗菌性能。 吸收法和振荡法试验操作比较复杂, 费时长, 但结果比较准确可靠。 FZ/T73023—2006 中 A 级产品仲裁检验方法采用其附录 D 中的吸收法; AA 级产品及 AAA 级产品仲裁检验方法采用其附录 D 中的振荡法。 FZ/T73023 采用的洗涤试验方法参照了日本标准 JISL0217 的 103方法 GB/T8629, 使用小型家庭双桶半自动洗衣机, 洗涤程序繁琐,操作不方便, 费时费力。 GB/T20944—2007 中不要求样品必须洗涤,如需要考核抗菌纺织品耐洗性能, 可按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洗涤方法(GB/T12490 中的试验条件 A1M) 进行, 或者采用家用双桶洗衣机洗涤方法进行。
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  • 电话:400-133-6008

    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(天河实验室)

   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(黄埔实验室)

    邮箱:atc@gic.ac.cn